2011.11.24

國民黨黨慶不應只緬懷孫中山 而要發揚國父天下為公精神

林晉章議員研究室新聞稿
100.11.24

國民黨黨慶不應只緬懷孫中山 而要發揚國父天下為公精神

    今年適逢建國百年,今天也是中國國民黨建黨117周年,創始人孫中山先生,也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近來因大選政壇紛紛擾擾,台北市議員林晉章早上(24日)參加「向總理銅像獻花致敬」的活動後,他有所心得的表示,國父孫中山天下為公委屈求全,只做三個月臨時大總統,即讓位袁世凱,為求民國早日成立的精神,已不復見。而當年由於袁世凱之帝王野心、軍閥割據,導致國家分裂,使強鄰日本有機可乘,最後演變八年抗戰的這段歷史,他希望國人記取教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中國國民黨建黨117周年,其實是從1894年孫中山於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算起,歷經1905年同盟會、1912年國民黨、1914中華革命命黨,最後於1919年改稱為中國國民黨至今。中國共產黨今年慶祝建黨90周年,1921年於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而中國國民黨於1924年才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晚了共產黨3年。

    今年918事變80周年時,林晉章應林姓宗親會之邀,投稿「涵林」雜誌,發表一篇「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國家元首與林姓宗親的關係」(如附件)。他重新整理百年來中華民國歷史,希望能喚起民眾對這段歷史的記憶,選在中國國民黨117周年黨慶時,摘錄部份重點略述。

    國父歷經十次革命,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選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當時己採行間接選舉制度。1919年梁啟超提出了「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1920年起聯省自治運動獲得各省軍閥響應,孫中山認為聯省自治阻礙他統一全國的大業,繼續北伐,要以武力統一中國。林晉章認為,當時若孫中山接受聯省自治的主張,中華民國今日也許就像美國的聯邦體制,民主會更進步,也可能不會有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民國37年、中華民國行憲前,是兩岸共同的歷史,期間共歷經14位國家元首,任期最長的為林森主席,民國21年1月1日至32年8月1日計11年7個月;第二長為蔣中正,先後2次,合計7年;任期第三長為袁世凱,合計5年3個月,而孫中山排名第四,任期4年2個月。在台灣常聽到「國民政府民國38年播遷來台」,林晉章認為,此國民政府應係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之誤,其實「國民政府」一詞始於國父孫中山於民國14年3月12日逝世後的14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由汪兆銘(汪精衛)出任首任國民政府主席近10個月。1929年值蔣中正為第三任主席間,完成北伐,全國統一,這應該也是中華民國唯一次的統一。

    林森為國民政府第四任主席,任職長達11年7月(21.1.1至32.8.1),正值爆發八年抗日戰爭,蔣中正此時除任軍事委員長外,也兼任行政院長,林蔣合作無間渡過抗戰初期的堅苦,原以為可以共同接收抗戰勝利的果實,未料林森於民國32年8月1月逝世。林晉章說,假如林森未在民國32年1月逝世,當年11月的開羅會議代表中國出席的可能就不會是蔣中正與宋美齡?假如林森未逝世,蔣中正可能不會因與聯軍參謀長史迪威將軍交惡,而導致美國羅斯福總統於民國33年10月派魏德邁將軍接替史迪威將軍?對日戰事是否不會有多場對日失利的戰事,如衡陽保衛戰?假如林森未死,國共有無可能和談成功?有無可能中華民國行憲更成功?有無可能避免國共內戰?沒有內戰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不會成立?而中華民國政府也就不必播遷來台?

    以上所述均已成歷史,假設性的問題也沒什麼意義,但正視中華民國百年來歷經的政爭、戰亂,最後導致國家分裂,這種種一切所發生之因,不該因時間流逝而遺忘。林晉章強調,不是國父誕辰、逝世紀念日,甚至是國民黨黨慶才來想到孫中山,應該時時宣揚國父孫中山以天下為公的理念,讓後世的從政者能有所效法,別當政客,要當政治家!

※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國家元首與林姓宗親的關係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國家元首與林姓宗親的關係
台北市議員  林晉章
100年9月18日〈寫於918事變80週年〉    

    今年正逢我國慶祝建國百年,林姓宗親會的涵林雜誌也擬發行建國百年特刊,向本人邀稿,我思之再三,乃決定以「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國家元首與林姓宗親的關係」為題來撰寫本文,尚祈各位宗長指正。

    在二戰以後及政府自大陸遷台後在台灣出生的我們這一代,大概都知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自民國39年3月1日起為

蔣中正(至民國64年4月5日去逝止,任職中華民國37年5月20日行憲後第一至第五任總統,扣除引退13個月,總共任職25年10個月,其間於民國38年1月20日引退,由李宗仁副總統代理總統,李於民國38年11月20日飛香港,同年12月5日自港飛美治病,蔣中正於民國39年3月1日在台灣復行視事,李宗仁為形勢所迫,不得不留美不歸,定居美國,最後於民國54年7月18日返回中國,民國58年1月30日以78歲之齡在中國去世)。

嚴家淦(以副總統於民國64年4月6日繼任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至民國67年5月20日任滿卸職,計3年1個月)。

蔣經國(第六、七任總統,民國67年5月20日就職,民國77年1月13日逝於任上,計9年8個月,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

李登輝(第七、八、九任總統,民國77年1月13日就職第七任總統剩餘任期至民國79年5月20日任滿,續當選連任第八任總統至民國85年5月20日止,由於憲法增修條文改總統為直接民選,任期由六年改為四年,李又當選民選第一任即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至民國89年5月20日任滿,計12年4個月)。

陳水扁(第十、十一任總統,於民國89年5月20日就職,民國93年5月20日當選連任就職至民國97年5月20日任滿,計8年)。

馬英九(民國97年5月20日就任第十二任總統,預計於民國101年1月14日改選,馬英九仍穫國民黨提名競選,蔡英文被民進黨提名參選)。

    但一般民眾對於民國元年至民國39年之國家元首究為何人?可能除了 國父孫中山(孫文)及袁世凱外,大多數人多以已事過境遷且事不關己而不想也難以去深入探求了解。今正逢我國慶祝建國百年,正可利用這個機會來做一回顧與了解一百年來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究係如何被認定。

    要了解中華民國元年至民國38年止之國家元首,是有必要連同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10月1日建國以來的國家領導人做個了解(中國於2009年10月1日慶祝建國60週年,於今201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年)。

    現在中國對其國家領導人大體以毛澤東為第一代,鄧小平為第二代,江澤民為第三代,胡錦濤為第四代。但事實上,毛澤東之後有華國鋒、胡耀邦,但可能因任職時間不長且為過渡階段,所以在中國建國60年的大看板上只有毛鄧江胡四人之大頭照而無華胡二人之相片出現。

    因中國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所以民國元年至民國38年間海峽兩岸是共有這一段歷史,而國家元首應為雙方所共識才對(當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前也曾建立過蘇維埃紅軍政權,但沒被紀錄在我總統府中華民國之元首名錄中)。

    筆者今(民國百年)年以來即想探求此一議題,曾嚐試上網查詢,但資料均不齊與不一,難以採用,正巧今年七月上旬我們議會議員至總統府與馬總統座談,我們有一個鐘頭參觀總統府的時間,我除了再度看到那曾令我震憾的一段話:「(台灣)是亞細亞的孤兒?還是寵兒?」外此次發現總統府展示了民國一百年來的國家元首年、名表(我用手抄整理列為本文附表,它包含了政府遷台後的歷任元首,也包含民國38年以前的歷任元首,這又分為北方政府及南方政府)。
    在這之前,我曾在民國73年即看過陳文茜等編著的博觀叢書:「南京最混亂的34天」,描寫民國37年5月20日前第一屆國民大會開會選舉第一任總統副總統之經過,直如身歷其境。民國83年後筆者有機會看到一本由風雲出版公司出版的「民國歷屆總統--最高權力人物」,它介紹民國以來83年間有那些人當選過民國總統職務?這本書總計介紹了11位總統(民國83年時陳水扁及馬英九尚未就任)。他們是:
開國總統孫中山   一代奸雄袁世凱   傀儡總統黎元洪
代理總統馮國璋   文治總統徐世昌   賄選總統曹錕
威權總統蔣介石   民末總統李宗仁   過渡總統嚴家淦
開明總統蔣經國   台籍總統李登輝

    該書由於以歷屆總統為書名,所以凡不稱總統的國家元首就未列名出來。參酌總統府的資料,歷任國家元首的稱謂除總統外共有:臨時大總統、大總統、臨時執政、大元帥、主席總裁、非常大總統及國民政府主席共八種稱謂。玆依總統府歷任國家元首之名表分述如下:

孫文 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月1日就任,民國元年4月1日辭職。

袁世凱  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至民國2年10月10月當選大總統。

袁世凱 中華民國大總統,民國2年10月10日就職,民國5年6月6日去世,這其間於民國5年1月1日至5年3月22日稱帝。

黎元洪  大總統,民國5年6月7日以副總統繼任大總統職,民國5年6月7日就職,民國6年7月6日因張勳復辟離職(張勳6年7月12日復辟失敗)。

馮國璋  代理大總統,民國6年7月6日就職,至民國7年8月12日任期屆滿。

    以上諸人除孫文外均在北京就任,或可稱北方政府。此時孫中山在民國6年7月至7年5月在廣州領導護法運動,南下的議員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軍政府,選舉中山先生為軍政府大元帥,舉起保護約法的旗幟,此時起至民國17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三省易幟全國統一止,約11年間,全中國事實上有南北二個政府,各有其元首。

    故以下以時間序穿插描述南北政府之元首。

孫文〈南方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民國6年9月10日就職,民國7年5月21日被迫再次辭職,離開廣州寓居上海。〈當時南方軍政府的實權掌握在西南軍閥政客陸榮廷、唐繼堯和岑春煊手中,中山先生只有少部由陳炯明所率領的軍隊,後此一非常國會在岑春煊、陸榮廷的操縱下改組軍政府,以七人組成的政務總裁制取代大元帥制,作為七總裁之一的孫中山影響力更小,被迫再次辭職〉。

徐世昌〈北方政府〉大總統,民國7年10月10日就職,11年6月2日被迫辭職。

岑春煊〈南方政府〉主席總裁,民國7年8月21日就職,9年10月24日辭職。

黎元洪〈北方政府〉大總統,依民國臨時約法於11年6月1日復職,12年6月13日被迫離職。

孫文〈南方政府〉非常大總統,非常國會選出,民國10年5月5日就職,11年6月陳炯明叛變,11年8月9日離職。

孫文〈南方政府〉大元帥,民國12年3月2日組織大本營,任海陸軍大元帥,民國13年10日30日北平首都革命,曹錕11月2日被迫去職,孫中山13年11月4日北上赴北平,南方政府由胡漢民代行〈孫中山於民國14年3月12日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曹錕〈北方政府〉大總統,賄選舊國會議員選出,民國12年10月10日就職,民國13年10日30日北平首都革命,13年11月1日黃郛代行,曹錕11月2日被迫去職,孫文11月4日北上,黃郛13年11月24日離職。

段祺瑞〈北方政府〉臨時執政,民國13年11月24日就職,15年4月20日離職。

胡漢民〈南方政府〉代理軍政府大元帥,民國14年3月12日孫文過世就職,至民國14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解職。

汪兆銘〈南方政府〉國民政府主席,即汪精衛,民國14年7月1日就職,15年3月22日離職,15年6月5日由譚延闓代理。

譚延闓〈南方政府〉國民政府主席,民國15年7月17日就職,17年10月8日離任。

張作霖〈北方政府〉大元帥,民國15年12月任安國軍總司令,16年6月18日組軍政府就任大元帥,17年6月4日出關,被日軍炸死於皇姑屯。民國17年12月29日其子張學良東三省易幟全國統一。

蔣中正〈南方政府〉國民政府主席,民國17年10月10日就職,17年12月29日東三省易幟全國統一。20年12月15日辭職,由林森代理,28日真除。

林森〈全國統一政府〉國民政府主席,民國21年元旦就職於南京,32年8月1日逝世,由蔣中正代理,後被選為正式主席。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民國32年10月10日就職,37年5月20日行憲。

    再以後就是行憲及遷台後第一至今第十二任總統,已如前述,就不再重述。

    兹就以上總統府府公開展示之資料,以民國37年5月20日行憲以前之國家元首做一統計與分析,我們藉由以下一些歷史記載之配合〈除前述二書外,又參閱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年7月,謝儒弟著,〝蔣介石的陪都歲月1937-1946〞〉而得到以下一些心得與結論,就教於各位:

一、中華民國自開國民國元年以降,由於袁世凱之帝王野心、軍閥割據,導至國家分裂,南北兩方政府分立無法統一,致強鄰日本有機可乘,侵占東北成立滿州國〈台灣在1895年已由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發動五三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終致爆發蘆溝橋事變轉變成中國全面抗日的八年抗戰,日本又在南京成立汪精衛偽政府,後日本投降,又因國共和談不成,爆發國共內戰,終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經過60年來海峽兩岸之努力,中國大陸已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而中華民國在台灣以小搏大也成為全球20名以內之民主與經濟奇蹟。

二、綜觀民國37年行憲以前之國家元首之任期如下〈以總統府展示公布為準〉:
孫文,民國元年1月1日至4月1日、民國6年9月10日至7年5月21日、民國10年5月5日至11年8月9日、民國12年3月2日至14年3月12日共計4年2個月任國家元首。
袁世凱,民國元年3月10日至民國5年6月6日共計5年3個月。
黎元洪,民國5年6月7日至6年7日6日、民國11年6月1日至12年6月13日共計2年2個月。
馮國璋,民國6年7月6日至7年8月12日計1年1個月。
徐世昌,民國7年10月10日至11年6月2日計3年8個月。
岑春煊,民國7年8月21日至9年10月24日計2年2個月。
曹錕,民國12年10月10日至13年11月2日計1年。
段祺瑞,民國13年11月24日至15年4月20日計1年8個月。
胡漢民,民國14年3月12日至14年7月1日計3個半月。
汪兆銘,民國14年7月1日至15年3月22日計不到10個月。
譚延闓,民國15年7月17日至17年10月8日計2年2個月。
張作霖,民國16年6月18日至17年6月4日約1年。
蔣中正,民國17年10月10日至20年12月15日、民國32年8月1日至37年5月20日共計7年〈民國37年5月20日行憲後不計,但如加計行憲及政府遷台後之25年10個月,合計為32年10個月,占了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歷史的近33%〉。
林森,民國21年1月1日至32年8月1日計11年7個月。

三、由以上任期可知大部分元首任期均極短暫,可說一部中華民國開國史,儘是元首任期未滿即被逼迫離職,誰也不服誰,國家要不亂也難,外敵不來更不可能。當然也有如 國父孫中山那種天下為公委屈求全,但求民國早日成立的精神。綜合以上14位國家元首〈不含民國37年5月20日行憲後12任6位總統在內〉,任期最長的就是林森主席〈民國21年元月1日至32年8月1日計11年7個月〉,任期第二長的蔣中正先後二次合計7年,任期第三長的為袁世凱合計5年3個月,任期第四長的為孫中山合計4年2個月,任期第五長的為徐世昌3年8個月〉。

四、在台灣常聽到的〝國民政府民國38年播遷來台〞的〝國民政府〞究何所指?筆者以為應係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之誤。蓋由上述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之記載可知〝國民政府〞一詞始於 國父孫中山於民國14年3月12日逝世後的14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由汪兆銘〈汪精衛〉出任首任國民政府主席近十個月〈14.7.1至15.3.22〉。譚延闓次之任2年2個月〈15.7.17至17.10.8〉,開始北伐。蔣中正為第三任國民政府主席在任2年2個月辭職〈17.10.10至20.12.15〉,在其就任2個月後張學良東三省易幟全國統一,完成北伐。林森為第四任,正值爆發八年抗日戰爭,持續任職最久長達11年7個月〈21.1.1至32.8.1〉。第五任國民政府主席再由蔣中正續任4年8個月〈32.8.1至37.5.20〉至中華民國行憲後選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所以播遷來台的應是實行中華民國憲法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應非在民國14年7月1日開始的國民政府,因國民政府已由民國37年5月20日行憲後新選出的中華民國政府所取代。

五、不可否認,最近自從蔣中正日記由美國胡佛研究所適度公開,已激起海峽兩岸對蔣中正的研究,其間蔣中正在抗戰期間對全中國的貢獻已由海峽兩岸共同肯定。在此要談到的即是領導中國八年抗戰勝利的蔣委員長蔣中正,他在孫中山於民國14年去世後的三年半中很快的接續胡漢民、汪兆銘、譚延闓於民國17年成為國家元首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民國20年發生918事變及讓出東三省遭日本占領成立滿州國,加上國內反蔣派大聯合,蔣中正於民國20年12月15日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由林森於民國21年1日1日於南京接替蔣中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任行政院長。民國20年的918事變後,日軍於民國21年1月28日進攻上海,滬寧中樞告急,國民政府遷往洛陽,汪精衛繼孫科出任行政院長,提議選舉蔣中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八年抗戰期間名聞全世界的蔣委員長的稱謂即始於此。林森國民政府歷經民國24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及26年7月7日夜間日軍在蘆溝橋挑起事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其後蔣中正在蘆山發表「最後關頭」強硬聲明,全面抗戰,國民政府並將首都遷往重慶陪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與蔣委員長蔣中正合作無間渡過抗戰初期的堅苦,苦撑待變。民國27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首任主席汪兆銘〈汪精衛〉發表媚日求和電文,民國28年元旦中央在渝開會,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帶頭對汪精衛憤怒譴責,吳稚暉等對汪更是責駡有加,遂做成決議處分汪精衛,撤除汪一切職務,於1月2日昭告全國以明正邪所在。民國30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進攻,蘇德戰爭爆發;日本於同〈1941〉年12月8日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繼美、英對日宣戰之後,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署文告,正式對日、德、義宣戰。蔣的聲望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更越出了國界,中國戰場的作用被英美確認,蔣之身價更百倍於已往,他開始作為大國領袖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民國30年底英美兩國決定在中國戰區〈包含越泰〉成立一最高統帥部,以蔣中正為最高統帥,美國派史迪威將軍作他的參謀長。苦撑待變的國民政府林蔣合體〈蔣除了任軍事委員長外也兼任林森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原以為可以共同接收抗戰勝利的果實,未料林森主席於民國32年8月1日在重慶山洞林園官邸逝世,終年75歲。當晚推選行政院長蔣中正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正式當選國民政府主席後辭去了行政院長職。這時蔣中正已名副其實獨掌黨、政、軍大權。蔣中正主持了極為隆重的故主席林森的葬禮,11月17日林森靈柩安葬於林森官邸旁。是年11月23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開羅會議」,蔣中正偕宋美齡以國家元首國民政府主席身分與會,這是蔣中正政治生涯的頂點。 

六、綜上,我們擬做些推論,對日抗戰期間已任國家元首11年7個月的林森國民政府主席假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1日去世,蔣中正仍任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當年11月的開羅會議代表中國出席的會是〈1〉林森國民政府主席?〈2〉蔣中正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長?〈3〉林森與蔣中正一同出席?

七、假設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去世,蔣中正仍任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是否不會與聯軍參謀長史迪威將軍交惡而導至美國羅斯福總統於民國33年10月派魏德邁將軍接替史迪威將軍?

八、假設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去世,蔣中正仍任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民國33年對日戰事是否不會有多場對日失利的戰事,如陽保衛戰?

九、假設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去世,蔣中正仍任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抗戰勝利後的接收受降及復員是否能更順暢?

十、假設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去世,蔣中正仍任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共有無可能和談成功?有無可能中華民國行憲更成功?有無可能避免內戰?沒有內戰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不會成立?而中華民國政府也就不必播遷來台?

十一、假設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沒有在民國32年8月去世,蔣中正仍任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倘上述假設題目立答案均為正面答案時,即沒有國共內戰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成立時,海峽兩岸的現況是否會比現況更好?

十二、〝林森主席,1867年生於福州。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議長,參與制定了著名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他只比孫中山小一歲,是辛亥民初元老。〝九一八事變〞後一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雖是國家元首,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撤離南京前夕,林森如同教誨晚輩似的叮囑蔣中正〝一定抗戰到底,取得最後勝利!〞到重慶後又賦詩言志:〝抗戰圖強,義動瀛海,殲彼窮虜,神州永固!〞並立下遺囑:「余忝任國民政府主席,國難空前,時深警惕。所望同志同胞,精誠團結,驅逐殘寇,再造中華」。

     當他預感到自己〝不能再回南京了〞便再立遺囑,將50萬元存款全數撥為獎助學基金,〝專作考選留學歐美研習自然科學學生固定經費〞。

    偉哉!我林姓宗親曾出現一位對中華民國有諸多貢獻的一位國家元首,是我們林姓宗親的光榮,由於這段歷史都被領導抗日戰爭有功的蔣中正所掩蓋,兹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北市林姓宗親會涵林雜誌也擬出刋建國百年紀念特刋,筆者乃就有限資料整理〝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國家元首與林姓宗親的關係〞為文如上,尚祈就教於所有宗親與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