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15

[教育][工務]支持龍局長會在二週內邀文化界人士與水利專家面對面對話,並請龍局長將本席以非水利專家的市民心聲反應,轉達給與會文化界人士。

質詢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五日 
質詢議員:林晉章 
質詢對象:文化局龍局長、馬市長 
質詢題目:支持龍局長會在二週內邀文化界人士與水利專家面對面對話,並請龍局長將本席以非水利專家的市民心聲反應,轉達給與會文化界人士。 
說  明: 

一、本席今〈九十一年一月十五日〉晨看到報紙上刊載,關於中山橋拆除與否一事,市府在昨天又邀水利專家、文化學者以及許多市府官員,做了一次水工模型試驗,以及請水利專家、文化學者就結果再作一次分析,據報載:「看完中山橋水工模型試驗及聽取水利專家學者分析後,龍局長昨日表示,文化界也不是那麼傲慢,同樣認為人民生命財產高於文化資產,但因中山舊橋不僅是一條公路或一座水泥橋,它包含民眾共同記憶的抽象價值;站在文化界立場,希望看到的是兩全其美的處理方式。經過一個下午的密集試驗及討論,局長認為昨日所提的中山橋相當證據及數據,較以往周全許多,因此,文化局會在二週內邀文化界人士與水利專家學者面對面對話。她也要求水利單位,在會中應以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說明,因為跨界溝通,雙方使用不同術語,易造成雞同鴨講情形,局長比喻,這次把雞與鴨牽成在一起,就應使用一般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和證據,才會更具說明力。局長強調,文化界的要求相當合理,他們希望水利專家種種評估,不是把中山舊橋只看成一條公路,市民共同記憶抽象價值也要放進去考量,將心比心,文化界同樣認同人民生命財產高於文化資產,這是無庸置疑的。如果證據充分,又使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文化界也是可以被說服的。」,本席對龍局長的表示深表贊同,也願在此以一個非水利專家,屬於中山橋附近中山、大同區民的一份子,以極普通的語言表達心聲,請局長在二週內所召集的文化界人士與水利專家面對面會談上,表達本席的心聲。 

二、本席對古蹟、文化的愛好程度並不亞於文化局長及文化界人士,但本席也非鑽研水利問題的專家,對於中山橋案能有深刻了解,完全是因一直出入於橋所在地的中山、大同地區,正因如此,中山橋對本席來說也不只是一座水泥橋而已,也包含著對這片土地的諸多記憶,所以本席及中山橋附近的中山、大同區居民從未主張要拆除中山橋。只是,身為曾經反對基隆河截彎取直的中山、大同區居民,當年被市府說服只要拆中山橋就不虞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水患,眼看基隆河大、小兩截彎均已取直通水,惟獨中山橋仍迄立不搖,而近年來基隆河水患又由汐止、內湖、南港、大直、松山而漸入中山區,叫我們中山、大同區居民如何不在每次颱風來襲就要跑到中山、大直橋上觀看基隆河的水位,而生活在恐懼之中。或許有人會問及,倘中山橋拆除就擔保不淹水?我們不知道誰肯擔保?我們只知道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前提是拆中山橋,不拆又無合理數據告訴我們會安全不淹水,我們當然年年擔心淹水。拆了中山橋又淹水也是市府當年專家評估的問題,但總不能因無人保證拆中山橋不淹水就主張不拆中山橋,而讓中山、大同區居民生活在恐懼之中。 

三、陳前市長的鴨霸,當年我們主張市府既以水工模型來說服我們接受拆中山橋就能使基隆河截彎取直不虞淹水,倘決定不拆中山橋,起碼也應再弄個水工模型看用什麼方法可說服我們安全無虞而不可得。我們欣見馬市長為求慎重,不惜再花費千萬元重新做水工模型試驗來作為了解與決策之參考,相較於陳前市長堅持不再做水工模型重測驗,更能讓人心服。 

四、當年陳前市長時代,正在開闢中山美術公園,就在美術館邊,我們也主張為了古蹟保存,不妨為了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將中山橋比照林安泰古厝遷至中山美術公園,也不被接受。 

五、最後,馬市府時期提出將中山橋原地抬高,本席即主張能不阻礙水流,我們也無意見並樂觀其成。但經市府水工模型試驗結果效果有限,市府也不敢採納,至今中山橋之何去何從也應極明朗化了。 

六、我們願再退後一步,倘市府仍決定保留古蹟的中山橋,我們最後的請求就是基隆河能回復截彎取直以前的原狀。〈有可能嗎?基隆河新生地已蓋了那麼多大樓,搬來那麼多的人,有可能嗎?〉 

七、以上就是非水利專家的居民最簡單的語言與心聲,請局長能轉知與會文化界人士,我們還是支持古蹟與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