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

這一年來大家都在探討台灣人民的所得停滯不前,而物價卻逐年上漲,我翻出今年元月二日我引用去(2011)年12月23日聯合晚報對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的報導在獨家報導投稿的片斷文章如下,就教於各位。更多....

2021.08.04

刊載於林晉章臉書


「繼2011年12月22日美國宣布將台灣列為免簽證之候選國後,隔天12月23日聯合晚報刊載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之專文並引用英國經濟學人專刊,指2012年台灣每人GDP經「購買力指數」(ppp)調整後,每人真實所得將超越日、德、法、英。該資料指未經調整之台灣每人名目GDP為22170美元,雖低於日本之50830元、德國之43740元、法國之42930元及英國之39770元,但經過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後,台灣以43120美元領先德國之40280元、英國36310元、法國36220元及日本之36000元。亦即日法英德諸國賺了錢來台灣花費很好用,但台灣賺錢到這幾個國家消費就會覺得物價實在太高,再一度感到生為台灣人的光榮。我們應珍惜這一成果,發揮全球更大的影響力,展現台灣汪洋大海中「風中之葉」的命運之特色。」(ps. PPP指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我在想台灣未來何去何從?是學歐美日的高所得高消費?還是•••••?
台灣曾是高遺產稅國家,結果有錢人都把財產外移,根本課不到遺產稅,造成產業空洞,股市下跌,失業率提高,薪水提不起來。後來修法降低遺產稅,就是希望讓有錢人的錢流回國內,可投入股巿,可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就可提昇薪資水平。
但我們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原為25%,而鄰近的香港、新加坡均遠低於台灣,外資及有錢人的投資遲滯不來,又影響投資,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水平還是提不起來。後來營所稅降為17%,目的就在鼓勵投資,增加就業,減低失業率,這樣一來就業機會增加,薪資水平就自然提昇。
但為了促進投資,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提昇薪資水平的兩項減稅措施,卻被批評為是專為富人減稅,而不提昇薪資水平(事實上只要公務員調薪,民間就根著調,但公務員一調,又被批評景氣不佳,卻儘往自己調,而縱然大膽調高,薪資水平高,就更減緩企業投資意願)。如此一來,政府就成了父子騎驢,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沒人敢再來投資,就是惡性循環。
台灣最大問題就是政府做任何決策,永遠有四成反對,如此惡鬥,只是壞了自己。如今之計,就是要全國人民發揮同舟共濟精神,在既有民主制度,四年改選一次的良方之下,強力要求不貪的政府大膽實現他的政策,一致對外,創造國內投資就業機會(就像鄰近韓國),四年做不好,下回把它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