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我在今(2012)年一月獨家報導雜誌投稿一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還是光榮?」表達了我的看法,更多....

2012.11.23

我在今(2012)年一月獨家報導雜誌投稿一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還是光榮?」表達了我的看法(如附全文)。昨天向阿輝伯請教現在是悲哀還是光榮?阿輝伯直截了當的表達:由於台灣人民不能自己當家做主人,所以是悲哀(言下之意為既然人民可直選總統,應不再悲哀)。但現在由於藍綠對立激烈,所以仍是悲哀。我同意阿輝伯的看法,另轉貼我今(2012)年6月在獨家報導有關藍綠惡鬥對策的另一篇投稿。敬請指正。
文章一: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還是光榮? 林晉章
2012/1/2
美國2011年12月22日宣布台灣成為美國第36個免簽證國的候選國。這是台灣再一個光榮時刻。1949年英國第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62年後當兩岸簽了ECFA後,英國率先給予我台灣人民免簽證,也帶動歐盟給台灣免簽證。聯合國至2011年為止,共有193個成員國。中國邦交國172個,4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免簽證或落地簽證,而台灣邦 交國只有23個 ,卻有124國家和地區提供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加上美國為125國,這是台灣的光榮。
曾經羅大佑一首「亞細亞的孤兒」唱出當年我們的心聲,李登輝前總統對日本司馬遼太郎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但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一樓展廳展示一句話:「台灣是亞細亞的孤兒還是寵兒?」。我要改說「生為台灣人的光榮」。
羅大佑: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
馬英九: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還是寵兒?
李登輝: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林晉章:生為臺灣人的光榮,台灣是「風中之葉」的光榮。
台灣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有四百年來不由自主如「風中之葉」的命運,歷經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明末鄭成功、清末劉銘傳、日本殖民時期等經營台灣的經驗顯示,台灣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當時荷蘭商人以及鄭芝龍所設定的全球商業中心,而非作為二戰前日本、二戰後美國等強權遂行其戰略目標的「基地」,台灣未來的發展應在全球的政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2002/08經典雜誌以「風中之葉」為該輯之專題,其在楔子有如下記載:「『台灣的歷史被隱晦在疑雲中。』作者蘭伯特先生這麼說。確實,在西方人『發現』台灣以前,這裡只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將台灣視之為一處瘟疫蔓延、土著凶悍的化外荒島,因此在中國的早期史料中,與台灣有關的記載極為罕見。直到公元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水手航經台灣海岸,驚呼了一聲:『美麗之島!』才喚來了西方世界對台灣的注意,也把台灣推向西方海權勢力覷覦、駐足的舞台,台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與經濟上的重要性,方才顯現出來。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不畏驚濤駭浪、遠渡重洋而來的外來者,包括了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等等,他們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這些外來者,有的是商人、傳教士,有的是領事、投機分子,有的是探險家或博物學家,他們以文字紀錄、繪圖或口述等不同方式,向其國人報導了這塊土地上的一切。這些人分別見證了某一特定時段的台灣,包括當時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風光與各種文化現象。從他們所留下的紀錄、報導及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意外而客觀地拼湊出這段時期的台灣--『汪洋大海上的『風中之葉』,其不由自主的命運』」。
繼2011年12月22日美國宣布將台灣列為免簽證之候選國後,隔天12月23日聯合晚報刊載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之專文並引用英國經濟學人專刊,指2012年台灣每人GDP經「購買力指數」(ppp)調整後,每人真實所得將超越日、德、法、英。該資料指未經調整之台灣每人名目GDP為22170美元,雖低於日本之50830元、德國之43740元、法國之42930元及英國之39770元,但經過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後,台灣以43120美元領先德國之40280元、英國36310元、法國36220元及日本之36000元。亦即日法英德諸國賺了錢來台灣花費很好用,但台灣賺錢到這幾個國家消費就會覺得物價實在太高,再一度感到生為台灣人的光榮。我們應珍惜這一成果,發揮全球更大的影響力,展現台灣汪洋大海中「風中之葉」的命運之特色。
文章二 
建設台灣為地球國首都 林晉章
2012.6.15
近日美牛事件愈演愈烈,形成藍綠對抗,致台灣內部分裂,國家政府與立法機構停擺,造成國內嚴重內耗。有關心國事的民眾憂心忡忡的指出,1945年二次大戰後由於國、共內戰,造成有形的實質內戰損害,導致當時中華民國的分裂。而今的國、民藍綠惡鬥,其損害雖非如前之內戰帶來實質戰爭損害,但也已造成不小的無形實質損害。在這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台灣稍一不慎錯過時機,將面臨萬不復地位,永難翻身,屆時只有加速被統一。為此,為了台灣的未來,筆者整合張亞中、陳春山、李英明、詹中原、陳文賢、廖育信等人之看法提出進一步具體之建議方向供國人參考採行。
全球化已是一股浪潮,一個趨勢,吾人不能不去面對它。台灣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有四百年來不由自主如風中之葉的命運,歷經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明末鄭成功、清末劉銘傳、日本殖民時期等經營台灣的經驗顯示,台灣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當時荷蘭商人以及鄭芝龍所設定的全球商業中心,而非作為二戰前日本、二戰後美國等強權遂行其戰略目標的「基地」,台灣未來的發展應在全球的政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政府影響力於21世紀將降低,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公民組織足以與國家政府抗衡。2020年的全球信賴核心是國際NGO〈INGO〉。NGO在全球受民眾信賴遠甚於政府或多國籍企業。NGO、網路、新媒體快速促進及維繫全球民主人權。兩岸四地〈中國、香港、新加坡、台灣〉及歐美亞等華人社會,占全球人口近四分之一。台灣就控制全球趨勢的全球治理體系,應嘗試盡可能扮演積極角色。華人社會將為經濟引擎,必可成為全球社會主軸。台灣在民主人權、媒體自由、多元文化的優勢及模式,適可領航全球華人社會。應用台灣民間活力,使台灣NGO國際化以取得國際公民組織領先地位,爭取國際NGO在台設立總部或分部,使台灣成為NGO的發展及營運中心。華人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以上,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而具有全球經濟政治重大影響力。台灣民主發展已建立公民社會架構,尊重多元文化亦已為社會共識,如能以建立華人公民社會、全球公民社會為職志,並提出與執行具體策略,必可提高格局,創造台灣社會更高價值與全球認同。台灣近六十年追求經濟及民主發展,未來十年,台灣公民必可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全球公民。那時台灣已成為全球公民組織的首都〈the Capital of NGOs〉。台灣要大量舉辦國際型會議,籌組國際型組織,使台灣非但不會被排除甚至可加以主導。台灣應透過非政府國際組織與國際社會接軌的努力,有效參與全球治理,拓展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空間。
近年來台灣成功舉辦世界運動大會、聽障奧運、台北花卉博覽會,2011世界設計大展,去(2011) 年底又爭取到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在充分展現台灣縱然走不出去(如:入聯合國) 也要讓世界走進來。好讓台灣能與世界充分接軌。今年11月18月至23日又有國際青年商會(JCI) 即將在台北舉辦世界年會,屆時預估將有國內外代表八千人與會,外國人至少會來五千人。這對台灣的國際化是多麼重要,這也是繼1972、1983年兩次成功舉辦青商世界大會,揆違29年後再度爭取到主辦權,這也是全球第一個城市第三度舉辦世界青商大會。青商會是一個從十八歲至四十歲之間與的全球服務性四大社團之一(其他三大社團為獅子會、扶輪社、同濟會,其實慈濟、佛光會也可稱為本國人所創造的在地全球化社團) ,年滿四十歲成為OB會員。全球很多政商名流年輕時都曾為青商會友,在國內如吳伯雄、蘇貞昌、施振榮均是,近的國外如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也是。各國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不乏都曾為青商會友,今年在台北的世界青商大會就全球首度於大會期間安排一個上午舉辦世界青商會友民意代表論壇大會,藉以吸引世界各國具有青商會員資格的民意代表來台透過青商會進行論壇交誼,而透過宣傳也可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青商大家庭。
排除藍綠惡鬥,集全民之力開展全台競爭力,才是台灣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