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1

蘇起:兩岸關係的大趨勢

[轉載自2013/02/21 聯合新聞網]

新聞連結: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709069.shtml
蘇起:兩岸關係的大趨勢【聯合報╱蘇起】
2013.02.21 03:01 am
 
最近十幾年的台海兩岸關係儘管複雜多變,仍有明顯的四大趨勢貫穿其間。

第一,兩岸經濟與社會的連結度越來越高。大陸是台灣最主要的經貿夥伴及觀光客來源。台灣是大陸第五大進口及外資來源。連帶的,雙方對彼此思維的穿透力也隨之加強。

第二,兩岸的實力對比越來越明顯的向大陸傾斜,而不利於台灣。大陸GDP相對於台灣,已從二千年的接近四倍,放大到二○一一年的十五倍。目前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四省的GDP已超越台灣;河南、河北、遼寧、四川緊咬其後。如果兩岸成長率未來幾年大致不變,台灣一年再多落後一省,不是不可能。在經濟實力支撐下,大陸軍力成長近年也已大大加深美國的顧慮。

第三,台灣民眾的認同越來越傾向台灣,而非中國。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自二千年起就不斷上升(馬政府任內依然),迄今已超過百分之五十。「中國人認同」持續下降,自二千年的百分之十二跌到這幾年不足百分之五。「雙重認同」也跌破百分之四十。

第四,兩岸關係發展的勢頭起伏不定。扁政府的八年曾經讓兩岸關係趨近危險邊緣。二○○八年回穩以後連續加溫兩年,但隨後速度又放緩。如以二○一○年六月簽訂的ECFA為界,前面兩年共舉行了五次江陳會,達成了十四項協議;後面兩年半只有三次江陳會及四項協議。

這四大趨勢中,第一趨勢是客觀背景,不易改變。第四是結果,可因政策而人為轉變。第二與第三則是決定政策的力量。

現在的關鍵之一是,第二與第三趨勢恰好朝相反的方向移動。兩者的矛盾與緊張極可能隨著時間加大加深。關鍵之二是,兩趨勢的作用強弱有別。實力對比屬客觀因素,影響不只兩岸,還直接衝擊台灣的安全、國際空間與經濟。而認同是主觀因素,主要的作用在台灣內部選舉,但對我經濟、外交、國防的影響很小,對兩岸也要看大陸的主觀解釋而定。

這就讓兩岸的未來出現幾種可能。一、如果大陸方面因為實力對比持續有利於己,而且對「台灣人認同」維持耐心,對統一也有信心,那麼對台政策就可望維持最近五年和平發展的基調。二、如果大陸對「台灣人認同」的上升感到不耐,本身民族主義情緒隨著領土糾紛而上升,這時北京就可能改採以壓力為主的政策。三、如果兩大矛盾趨勢向兩頭拉,但沒有拉到政策全面轉向的程度,此時的兩岸關係就很容易被來自兩岸內部或相互之間的「意外」事件或各別「誤判」所導引,而呈現忽冷忽熱的狀態。這三種不同的兩岸面貌將為台灣帶來非常不同的經濟及國際處境。

不管哪種可能,兩岸關係將越來越由客觀的實力對比及大陸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台灣的主觀意願來決定。台灣對未來兩岸關係的主導力量將嚴重流失。

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必須由台灣整體面對,由許多人進行跨政黨合作處理。但民主化後的台灣似乎習慣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大部分的人根本不願面對這個不愉快的現實;有的願意面對但沒有認真處理的意願,當然就更談不上捐棄成見來合作處理。於是大家繼續熱中於國內的權力遊戲,好像不在乎他們可能贏了政權,輸了國家。

華府、北京與東京新上任的領袖最近陸續開展新政。他們背後應都有各自的「頂層設計」在支撐。台灣力量最小,應比美中日更需要因勢制宜,防患未然。我們真誠期待朝野領導人在新的一年,要既看基層,也想頂層;既看當下的柴米油鹽,也多想想國家處境的大趨勢。

(作者為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台北論壇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