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3/04/04 聯合報]
新聞連結: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09213.shtml
【聯合報╱社論】
北京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日前在台北表示,解決台灣參加國際空間問題,可比照蘇聯在聯合國「一國三席」的模式,兩岸共同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在大陸,「一國兩府」或「一國兩席」等提法,過去皆曾出現過,但後來都以封口或否定收場。閻學通是大陸重量級學者,在北京習李體制接任之際,這次談話似又進入了過去的「禁區」,或許可視為對岸漸將升高兩岸政治談判的投石問路。
我們認為,仿效蘇聯「一國三席」的說法,打破了一些條條框框,確實呈現了比較開闊的思考方向;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兩岸與蘇聯至少有兩點根本的差異:
一、在聯合國籌立之初,蘇聯為增加入會後的投票實力,主張其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聯合國皆有投票權,後來美英等國只接受增加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兩席,是為「一國三席」的由來。因此可知,在「一國三席」成立以前,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已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加盟國」。但是,兩岸迄今隔海分治,不是「蘇聯」與「烏克蘭」的關係。
二、蘇聯憲法規定,每一「加盟共和國」都有權與外國直接發展關係,簽定協議及互派外交及領事代表,並有建立武裝部隊的權力;但兩岸並非「蘇聯」與「烏克蘭」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兩岸更非當初「蘇聯憲法」之地位。因此,即使要這麼做,但就實際操作上,又將以「中華民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加盟國」?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同為「中華邦聯」之「加盟國」?
兩岸與蘇聯的差異不僅如此而已,但閻學通的提議仍應視為具有開創性、建設性,值得歡迎與珍惜。因為,烏克蘭本是「蘇維埃烏克蘭社會主義共和國」,此一「共和國」雖與「中華民國」這樣的概念不同,但畢竟在蘇聯憲法上將之視作「加盟國」,亦即視作一個「非外國的國家」。準此以論,如果能從這個原則出發,亦即是從「中華民國」這個事實基準來思考兩岸關係,而不是從「台灣特別行政區」的角度來思考兩岸關係,或許即可找到出路。
兩岸的問題卡在沒有一個「蘇聯」,也就是沒有一個「大屋頂」;如果兩岸的「一國兩席」不是指共同加盟「中華邦聯」,而是要「中華民國」加盟「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不啻是要「烏克蘭」加盟「俄羅斯」,這就會在法理上及實際操作上皆出現窒礙。
閻學通說得好,他說,硬要在同一個位置上放兩把椅子,就行不通。他說,如果換個方式,例如把椅子放一前一後,或許就能解決問題。
茲分析閻學通的「兩把椅子」。這兩把椅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所以,硬要把「中華民國」塞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裡頭,當然行不通;反之亦然。而假設是「兩把椅子一前一後」,則亦會發生「烏克蘭」與「俄羅斯」誰在前面的問題,那恐怕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此,倘用兩把椅子來比喻兩岸關係,若能將「一前一後」換成「兩椅並排」;這樣兩把椅子即可不必「硬要放在同一個位置」,而「或許就能解決問題」。
其實,「硬要在同一位置上放兩把椅子」,這就是「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當然行不通。而如果能確知不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進一步的考慮也許就是在「一前一後」,或「兩椅並排」作出選擇。但一前一後,就有「烏克蘭」與「俄羅斯」誰在前面的問題,且在本質上其實仍是「誰吃誰」的問題,所以不妨考慮「兩椅並排」。
於是,問題又回到原點。人家有一個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二者之上的「蘇聯」,兩岸卻無「大屋頂」。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亦即「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倘是如此,兩椅即可並排,自亦有「一國兩席」的可能性。
關鍵在於「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而「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正是必須打開的第一個「禁區」。北京說過多次,「從未主張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一個中國」究竟是什麼呢?而如果「從未主張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何不考慮「大屋頂中國」?因為,「大屋頂中國即是一個中國」,並非閻學通所指的「兩個中國」;在大屋頂下,兩張椅子並排不成問題。
因此,雖可參照「蘇聯模式」,但仍須開創「中國模式」。明日起本報將推出《兩岸的瓶頸與憧憬》系列社論,試對此一議題再作申論。